新闻动态
       

《学习时报》刊发校长陈晔光院士署名文章

作者: 时间:2025-07-12   访问量:

编者按:7月11日,《学习时报》在【大学书记校长论坛】栏目,以《创新人才培养要打破“标准化生产”的惯性思维》为题,刊发校长陈晔光院士署名文章。详情如下:

8464b9d8fe7399f14fe86883b848b78.png

全球创新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引领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然而,传统教育体制中“标准化生产”的惯性思维,限制了人才创造力的发展,重书本、唯分数、学科壁垒等问题亟待破解。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对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是关键。AI和大模型等现代技术迅速应用,为全面个性化培养提供可能。因此,需要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需求为牵引,构建“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制度保障”协同变革的新生态。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兴趣、发掘天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掌握自主学习能力,锤炼应对复杂挑战的问题解决能力。“唯分数”“唯学历” 等传统教育观念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破除传统教育体制束缚的核心在于回归教育本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收获知识又掌握方法,成长为求真知、善思考、会创新、敢挑战的时代新人。

创新培养模式是改革关键

新时代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社会发展迅速变革,复杂前沿问题频出,对创新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亟待深度改造,优化“大类培养—个性发展—跨界融合”的课程体系尤为关键。

培养方式上,应夯实低年级学生基础课程,使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注重高年级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高年级学生增设跨学科综合课程,有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借助研究式学习深化专业能力,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根据需要,可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实现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学术型人才原始创新力或专业型人才实践创新力的有机衔接。

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探索欲。同时,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开设“AI+专业”融合课程,利用大数据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提高学习效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开发场景中反复实践,强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在实验室开放和产业实践场景中,要强调实践育人,以实践促学习。支持学生早进研究团队接触实际问题、前沿课题。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企校有组织实践培养”产学研新模式。可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适配,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

重构评价体系是核心牵引

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紧密挂钩,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功利化导向会抹杀创新探索的热情与动力,传统学业评价体系的弊端凸显了构建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的紧迫性。因此,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建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差异显著,评价体系应与之适配。科研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塑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领域培养的人才评价标准需要差异化。用差异化评价标准来引导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朝着各自目标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注重过程性评价,助力人才全面成长。建立过程性成长档案,将人才培养视为动态发展过程,综合考量科研贡献、国际视野、团队协作等多元指标。在科研项目中,学生参与的全过程,从项目策划、实施到成果总结,都能反映其科研素养和能力的成长,应该被“看见”。团队协作能力在现代科研和工作中至关重要,通过小组项目、团队科研等活动进行考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开设模块化课程,学生参与生产技术攻关项目可置换传统实习学分。

强化教育教学领域的育人成效评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育人,“育人成效+课程创新”考核强调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及未来发展,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创新实践活动表现和学生反馈评价等多维度考察,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培养,从而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资源配置是重要保障

在传统教育体制和模式中,完全的标准化课程培养和学科固定性思维会影响多学科合作解决重大科学和实际问题。因此,优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和创新人才的制度保障迫在眉睫,其中涵盖学制、条件保障和师资结构等多个关键要素。

学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3+1+X”“科研实践学分”等弹性学制,为不同学习进度和发展路径的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空间。学习能力强、富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可以提前迈向更高层次的学习与科研,而需要更多探索实践的学生也能避免时间限制的困扰,充分发展创新能力。倡导开放办学,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实践场所,吸引行业人员参与学生培养。在条件保障方面,设立专项教育科研基金,提供良好科研条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师资结构的优化同样不可或缺。发挥战略科学家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充实师资力量,选拔青年学者进入战略科学家团队,赋予实践课题自主立项权限。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教学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在资源配置上,推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课程体系互通、仪器设备共享、实验室联合建设,建立交叉学科管理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根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分别以“学校内驱”和“社会外驱”为主导进行培养,造就“顶天”的学术人才和“立地”的专业人才。深化产教协同,创新“高校+实验室+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构建“理论—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培养高层次卓越工程人才,与头部企业建立“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模式,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学生课题,通过“项目式”培养实现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教研合一”的育人闭环。通过多方面制度保障的优化,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桎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土壤,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站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起点,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原文链接:

https://paper.cntheory.com/app_cntheory/2025-07/11/node_1.html

编    辑:罗  丽

责任编辑:许  航


责任编辑:$curArticle.meta_str2